紫砂艺术比职称名气更重要 2014-05-24 11:44:20 记者朋友写了一篇介绍我紫砂艺术的文字,刊登在《大公报》文化版上,其实,我们宜兴人与《大公报》还有些渊源,宜兴籍著名记者徐铸成先生解放前后一直在报馆工作,是蜚声新闻界的元老,曾经是《大公报》的主笔,作为宜兴人,我也对《大公报》心存感情。   许多香港的朋友问我,紫砂的本质特徵是什麽?收藏紫砂壶有什麽窍门,其实,紫砂就是一种陶瓷工艺品,它除了侍茶,还有其观赏性,紫砂,由于其原料的稀缺,加之二○○六年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手工艺项目,近年来在收藏市场红得发紫,紫砂原料的纯正性与紫砂造型的艺术性和工艺上的独特性决定了紫砂壶的人文价值和收藏价值。   对任何一个从事三年的普通紫砂成型工人来说,徒手捏一把紫砂壶并不困难,不过,紫砂壶要成为艺术品,需要製作者有强大的艺术修养,深厚的文化功底,特别是要具有强大的造型能力,还有,要有静的下心来的创作状态,要在喧闹市场里耐得住寂寞,有一往情深潜心艺术的思想,所以,看起来紫砂是一个容易进入的艺术门类,但要真正把紫砂壶做出自己的风格,做出自己的个性,不光要有天赋,还是需要几十年工夫的培养。   我总在想,为什麽有些人做了一生的壶,职称,名气,地位,金钱都有了,但是,却没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其原因也许就是没有深耕自己的创作思想,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紫砂艺术语言,也没有走出固有的从艺或者叫工艺路线,更没有抓住自己的擅长,到头来只是徒有虚名而已。现在,宜兴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紫砂实力派作者,他们没有什麽高职称,但在业界很有来头,都是大师、高工的座上宾,其原因是他们有对紫砂深刻的理解能力,是心灵手巧的紫砂民间工匠,由于为五斗米,这些人中间有的人就沦为一些大师高工的枪手,不可否认,这些枪手所做出的壶,在工艺上,在艺术表达力上有许多地方可圈可点,超出了这些人的水准,所以,抛开职称名气,这些“代工壶”还真比这些所谓大师高工的作品有“价值”,也更有潜力。   近二十年来,不要看紫砂轰轰烈烈的商业炒作,其实还真的处在一个低水准的层面上,炒作紫砂,多从作者的职称开始,大家知道,职称是一种从业资格的证明,本身没有什么艺术价值,但在许多人眼里却与艺术水准联繫在一起,从高到低的职称层级代表了作者的艺术水准的高低,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紫砂艺术与职称之间实在没有任何天然的联系,一些人以为评上高级职称,也就成为艺术家了,这确实很滑稽,紫砂职称实际上是政府劳动部门出具的一张从业资格证书而已,但是,现在大多数消费者在对照作者职称买壶,这样,紫砂职称就被不自觉地异化成价位或价格的标签,职称的高低决定其作品价格。我一向认为,紫砂制作说到底是一门熟能生巧的手艺,从业时间的长短,多少会影响到茶壶的品质,但高品质绝不等同于高艺术,应该说,现在收藏市场上的紫砂壶,绝大多数只能算是日常用品,有些大师高工的作品最多也就称得上工艺品,与原创艺术收藏品相距甚远。   近年来,宜兴通过职称考试出来的师傅很多,用不了几年,有紫砂职称的人员将超过几万人,这对于收藏紫砂壶的人来说就越来越难挑选,前一段时间,应邀到香港的一位藏友家欣赏他的紫砂壶,他买的都是职称壶,没职称的普通壶不买,当我发现他多年来的收藏中有一半普品和仿品的时候,只是帮他挑选出来,他似乎有点感觉不对,他说,这些东西都是近几年买的,也没花多少钱,其实,他的没花多少钱,也许对于一个工薪族来说,可能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字,抱着一腔热情买回仿品,确实很扫兴。但是,这几把仿品中,还真的有两三把艺术性并不差的,相反,工艺要比真实作者的水准高很多,我说,虽然作者不真实,但丝毫不影响它的收藏价值,因为,我们收藏紫砂壶,收藏的不是壶底的名字,以及这名字在网上能不能查到,职称是什麽层级等等,我们收藏紫砂壶,应该强调壶的艺术和工艺,一件艺术性相当高的紫砂壶它底下盖的是谁的名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欣赏这把壶的时候,能不能给我们带来愉悦的享受。   自从二○一二年下半年开始,人们对宜兴紫砂艺术的投资有了进一步认识,特别是通过这两年来的市场沉淀,职称的“含金量”在慢慢降低,这是紫砂收藏步入理性的开始,收藏紫砂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活,更多的是一种艺术行为,你必须了解当今的宜兴紫砂生态,了解紫砂工艺製作过程,了解紫砂原料的真实情况,甚至需要了解紫砂作者的人品德性,在没有深入宜兴这一块有点发烫的紫砂土地上走走看看的话,就相信紫砂三十年来没有下跌的新闻记者瞎写的报道,在拍卖市场上瞎举牌,只能是一种烧钱的行为。   不要迷信大师高工的紫砂作品一定有投资价值,在具有泡沫的紫砂价格当中,职称头衔的“水分”很足,挤掉这些水分,需要紫砂行业的自律,要知道,紫砂的含金量不在职称名头上,应该在传统工艺上,在艺术造型的创新上,有远见的紫砂收藏家开始注意实力派作者的紫砂壶,这是一种对传统紫砂收藏市场的重新认识与重新定位,当二○一四年春季拍卖会来临的时候,收藏家会比以往更理智,我想,未来创造天价紫砂的概率不是很大,倒是价位在十万至百万的实力派作品比以往会有显著的表现,因为,今天的市场已经建立在谨慎的基础上,那种盲目跟风的举牌将被理智的双手拌住,增值发热的头脑被清晰的收藏理念所降温,紫砂市场将会长期繁荣,只是离疯狂的炒作渐行渐远。


文章標籤

亞洲古藝藝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玻璃器物的發展   玻璃在現今社會被當成是裝飾品,然而,玻璃的用途卻不僅如此,如同銅器在不同朝代有著祭祀、烹飪食物、宴客、表身分地位、裝飾等用途,玻璃在各朝代有著不同意義,而中國玻璃的發展,受到外來文化及內部社會變遷交互影響,歷經各朝代的發展演變,使得製造玻璃的技術日趨成熟,以玻璃為材質製成的藝品及日常用具,變得越來越具多樣性,融入各個家庭,成為現代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朝代 / 年代 玻璃成品 玻璃種類 製作方法 背景 / 影響 春秋戰國 蜻蜓珠       西亞 西漢    鉛鋇玻璃 鑄造    南北朝    鈣鈉玻璃 吹製 羅馬 / 波斯 / 敘利亞 隋 實用容器    吹製    唐 佛教器物       佛教 宋 仿瓷 高鉛       清 擺飾類 / 鼻煙壺    套彩 / 浮刻 玻璃官廠 民國 生活玻璃    機器生產 熱塑拉絲 吹製 新竹玻璃工廠 現代 擺飾 / 器皿 / 佛像類       台灣玻璃產業發展   由於新竹鄰近地區盛產玻璃的原料矽砂和燒熔、以及製作玻璃品所需的能源瓦斯,從日據時期開始就引進玻璃製作技術,歷經進八十年的發展,成為玻璃的工業重鎮,如今台灣的玻璃工廠即有八成集中在桃竹苗地區。而新竹地區玻璃的產量 ,就佔了全台灣六成以上喔。   台灣的玻璃工業萌芽於 1887年,當時是以坩堝窯手工吹製玻璃器皿為主。1920年由於發現新竹地區蘊藏豐富的矽砂及天然氣燃料,因此新竹地方人士廖啟明先生於1925年成立合成玻璃廠,製造煤油燈等玻璃器皿,1939年日本人於現今工業技術研究院化學工業研究所所址,成立台灣高級硝子株式會社,以坩堝窯生產製造醫療用玻璃器皿及理化玻璃儀器等,並且陸續訓練玻璃吹製人才,使新竹地區逐漸發展為玻璃工廠的集中地。   光復初期因為物質匱乏,新竹地區的一些小型玻璃業者開始利用工廠報廢的碎玻璃為原料,燒熔之後以手工製作一些民生用品,如煤油燈、藥水瓶、彈珠汽水瓶和一些小藝品。後來原料日漸充裕,國外的製作技術和器具也不斷引進,新竹玻璃工藝迅速的發展起來,民國五十、六十年代的新竹,便是聖誕燈泡和飾品的輸出王國。   如今新竹的玻璃藝品,無論技術或產量,在台灣都是數一數二的喔。尤其在外銷上,從早期的聖誕吊飾、紙鎮、禮品等小件擺飾品,到現在的花瓶、水器或純欣賞的藝術品,都是國外買主的最愛。


文章標籤

亞洲古藝藝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A38BD2-A2D8-4D90-BCD4-B45C79BD4B62}.jpg

133773BeJDObzj053942.jpg

文章標籤

亞洲古藝藝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馬公市中央里天后宮主祀媽祖,建於明萬曆20(1592)年,是全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列名國家一級古蹟。廟體出自唐山名匠之手,有深具藝術造詣的各類雕塑,寺中並典藏有現存台灣最早的碑跡—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陳列於二樓清風閣文物館中供民眾參觀,另有清乾隆皇帝御賜題「與天同功」的金匾可供憑弔,俱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12027665_419587371576630_2133275405086726101_n.jpg

文章標籤

亞洲古藝藝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工開物》是我國明代大科學家宋應星(1587-1663年)的代表作【天工開物】陶藝—— 罌、瓮 凡陶家為缶屬,其類百千。大者缸瓮,中者缽盂,小者瓶罐。款制各從方土,悉數之不能。造此者,必為圓而不方之器。試土尋泥之後,仍制陶車旋盤。工夫精熟者,視器大小掐泥,不甚增多少,兩人扶泥旋轉,一捏而就。,則厚積其泥以俟雕鏤作法全不相同。

12019783_419730621562305_3265605119822673555_n.jpg

文章標籤

亞洲古藝藝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海沉船器物  酱釉堆塑凤纹六狮系瓮  儲水器   腳踢轆轤手拉工藝成形   附以捏塑黏合器身  器身施以竹刻所絕少匠氣  施以醬釉  鳳刻紋飾工藝精美   

4790764272f24c5d8b11759f59c85724_th.jpg20150706184759_1904.jpg

文章標籤

亞洲古藝藝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故宫收藏明代款识的紫砂器多为仿品。 叶佩兰 从文献记载看,同明代紫砂記錄不少的紫砂陶器 都是製作工藝神品的名匠故宫收藏明代款识的紫砂器多为仿品。从文献记载看,同明代紫砂壶制作业相当兴盛。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一书,记录了不少的制壶“名家”和“大家”都是制作神品的名匠。明代最有声望的是龚春,又有“四家”(即董翰、赵梁、元畅)及“三大”(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之说。晚明人时大彬是当时的“三大”之一,也是后人研究明代紫砂壶的重点名匠,时大彬在紫砂工艺的发展中有很大贡献,他不仅自己制壶,同时培养了许多制壶名手,并总结前人的经验,改进了“断木为模”的制法,以槌片、围圈、打身筒的方法成型,或用泥片镶接成型。

  同时也说明大彬是龚春以后的名手,他们二人制壶价值一样的高。遗憾 的是传世的真品稀少。目前故宫博物院藏有五件“大彬”款的器物,即紫砂刻诗大壶,通高27.5厘米,紫黑色砂体带红小“石榴皮”,壶腹部一面竖刻行书“江上清风,山中明月”八字,文尾刻“丁丑年,大彬”款;紫砂六方形壶,高6.5厘米,紫砂红色砂体带黄色梨皮点,壶底刻“甲辰春日时大彬制”八字款; 深米色砂扁圆小壶,高4厘米,壶身带黑色的梨皮点,壶底刻“大彬”二字款;紫砂圆筒状壶,高约13厘米,底刻“时大彬”三字款;米黄釉山形笔架,长13.7厘米。砂底,底刻“万历乙未岁九月望日制于万玉山房,大彬”十七字字款。

  有四件“大彬”款紫砂壶,过去院内老专家鉴定为清代仿品。只有“大彬”款笔山目前仍放在明代藏品中。“大彬”壶为明代紫砂中的名品,在当时和后代仿品很多,给鉴定带来一定难度。近几十年来国内一些明代晚期墓葬中出土了5件时大彬款的紫砂壶,为鉴定提供了相对可靠的标准器。①1968年在江都县丁沟镇万历四十四年曹氏墓出土一件“大彬”款六方紫砂壶。②1984年无锡甘露乡明崇祯二年华师伊夫妇墓出土一件“大彬”款三乳足紫砂壶。③1986年底四川绵阳晚明墓出土一件腹部阳刻“大彬仿古”款圆形紫砂壶。④1987年福建漳浦县万历三十八年工部侍郎卢维桢夫妇合葬墓出土的一件“时大彬制”款带盖紫砂壶,⑤1987年陕西延安柳林乡崇祯十三年墓出土一件“大彬”款提染紫砂壶。

  (1)有明确的纪年墓出土。(2)有作者名款“大彬”,二字用笔熟练,“大”字最后一捺,有点滞重,名下无印章。(3)赭戏院的胎,坯体含有小泥粒故少平整明润感。(4)造型上壶嘴、壶柄和壶口未达到“三平”。为了增加壶的稳定性,壶嘴的底部作得壶柄稍高。(5)壶身素面无纹饰也无文字题记。以上几点是科学的总结,联系我院的几件大彬壶,总的观感从胎体到造型比较精致,与明代墓葬出土相比,艺术风格上截然不同。可见我院老一代专家对紫砂壶的鉴定是有见地的。关于“万玉山房”大彬款米黄色釉笔山也有可能是清代仿品。紫砂挂釉是属宜均类,清人继续烧制。特别是乾隆以后紫砂挂釉的器物较多见。这悠扬笔山结合清代瓷器特点分析,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常见仿哥釉,仿官釉小型笔山非常精巧。

 

文章標籤

亞洲古藝藝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ixing (Zisha) 'purple clay' pottery (Buccaro)

Yixing County,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Jiangsu Province, has been the center of Chinese teapot production since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High quality Yixing clay comes from along the banks of Lake Tai near Nanjing. Refined and fired to a high temperature it produces a slightly absorbent pottery highly regarded by tea lovers.

A good Yixing teapot should pour evenly from the pot, have a porcelanious ring to it when struck, a very snug fitting lid which if the lid has a hole will stop pouring when you put your finger over it. Since the clay will absorb some of the flavor of the tea and thus enhance the flavor, it is important to drink only one kind of tea out of it. If the tea pot has any age to it, it should have a distinct residue of old tea inside.

文章標籤

亞洲古藝藝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隆福寺始建於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修。該寺是明朝和清朝朝廷的香火院。清乾隆欽定《日下舊聞考》載:「京師巨剎……大隆福寺為朝廷香火院。」清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改為喇嘛廟,隆福寺被定為雍和宮的下院,從此隆福寺完全成為喇嘛廟,即藏傳佛教寺院。

隆福寺由明景帝敕建。《日下舊聞考·明景帝實錄》載,「景泰三年六月,命建大隆福寺,役夫萬人。以太監尚義、陳祥、陳謹,工部左侍郎趙榮董之。閏九月添造僧房,四年三月工成。」「肇建於明景泰三年,逾歲而畢工。」該寺取用南內翔鳳殿等殿的石料,由明景帝下詔,在東崇國寺(又稱南崇國寺,元朝北京有南崇國寺和北崇國寺,其中北崇國寺後來改稱大隆善護國寺)的舊址興建隆福寺。

文章標籤

亞洲古藝藝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董是為人所珍視的古代器物,是先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珍奇物品。在這上面沉積著無數的歷史、文化、社會資訊,而這些資訊是任何一件其他的器物所無法取代的。 因為古董可以作為一種玩物,所以後來我們也稱之為「古玩」。

清朝以前,人們把珍貴的古物稱為「骨董」,所謂「骨」,取肉腐而骨存之意,意思是保存過去之精華。後來漸變為「古董」「古玩」。實際上「古董」、「骨董」和「古玩」是一個意思,只不過由於時代的變遷,人們叫法不同而已。

文章標籤

亞洲古藝藝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