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爸爸狩獵的英姿、媽媽慈祥的面容,還有出草的獵人頭文化…,都「燒錄」在陶甕上,金峰鄉族人用陶甕寫歷史,記錄家族與部落的故事與生活百態。

  • 女頭目宋林美妹(右)把媽媽的面容留在陶甕上。(記者黃明堂攝)

    女頭目宋林美妹(右)把媽媽的面容留在陶甕上。(記者黃明堂攝)

  • 麥承山把族譜寫在陶甕上。(記者黃明堂攝)

    麥承山把族譜寫在陶甕上。(記者黃明堂攝)

  • 曾金枝的陶甕上有「出草」的人首。(記者黃明堂攝)

    曾金枝的陶甕上有「出草」的人首。(記者黃明堂攝)

  • 縣長黃健庭參觀正興村陶甕展,聽族人講故事。(記者黃明堂攝)

    縣長黃健庭參觀正興村陶甕展,聽族人講故事。(記者黃明堂攝)

台東縣文化處今天起在台東市區的中華會館舉辦正興村陶甕村主題展,參展作者大都是老人家,擁有老練的製甕技術,有的展品還是從床鋪底下挖出來的傳家寶,還帶著蛛絑絲陪同展覽。

陶甕是排灣及魯凱族常見器物,作為祭祀器物、婚嫁聘禮、釀酒及其它生活器具。正興村從1995年開始推動傳統陶藝研習,老一輩學習做陶甕,把他們知道的文史記錄在甕裡。

縣長黃健庭今天開展並且觀展,由老人家解說作品。金峰鄉長宋賢一的母親宋林美妹指著一只陶甕上有女人面容,她說,這是「媽媽」。宋賢一說,沒看過祖母本人,陶甕上的慈祥面容將代代相傳。

同樣是甕上的人臉,另一個由曾金枝創作的則是「出草」,記錄著以前的祖先獵人頭後,將人印在甕上留存。

也有人將父親狩獵英姿,或自己從平民變公主的往事烙在甕上,麥承山則將族譜寫在甕上。有的甕寫下族人上山取水的克苦生活,也有人記錄八八水災的苦難。

arrow
arrow

    亞洲古藝藝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